被誉 “诺奖风向标”!2025 拉斯克奖揭晓,这些医学突破太震撼
两人都在研究真核细胞中一种被长期忽视的蛋白质结构,名为低复杂度结构域(Low Complexity Domain,LCD)。
两人都在研究真核细胞中一种被长期忽视的蛋白质结构,名为低复杂度结构域(Low Complexity Domain,LCD)。
当地时间9月11日,2025年拉斯克奖在美国揭晓。拉斯克奖设立于1945年,是全球生物医学界的重要奖项,仅在过去20年时间里,包括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内,一共有30余位拉斯克奖得主随后拿到了诺贝尔奖,所以也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过去,共有 7 位华人科学家荣
9月11日,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生物医学领域重要奖项——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s)揭晓。今年拉斯克奖共设立“基础医学研究奖、临床医学研究奖与医学科学特别成就奖”三大奖项,6位科学家获奖。
2025年拉斯克奖获奖名单揭晓,六位杰出科学家因在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的突破性贡献获得这一素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顶级医学奖项。今年的获奖成果涵盖了从细胞内分子运输机制到遗传疾病治疗的重大突破,其中囊性纤维化三联药物疗法的成功更是将一种曾经的"绝症"转变
被喻为“诺奖风向标”,备受瞩目的2025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s)于当地时间9月11日正式揭晓。2025年的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授予了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Dirk Görlich博士以及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Steven McKnig
北京时间 9 月 11 日晚 9 时,享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 2025 年度获奖名单正式揭晓。该奖项是国际生物医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今年再度将聚光灯投向多项开创性研究与杰出科学家。
拉斯克奖是全球生物医学领域最具声望的奖项之一,创立于1945年,旨在表彰在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拉斯克奖素来被誉为是“诺贝尔奖风向标”,在过去20年时间里,一共有超30位拉斯克奖得主,随后荣获了诺贝尔奖。
正值上海最美时节,2019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研究奖得主迈克尔·谢帕德教授远渡重洋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他最为著名的研究成果是“赫赛汀”,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靶向致癌蛋白HER2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也是全球首个用于实体瘤治疗的分子靶向药,其出现开创了